10月26日,宁夏多地大幅降温,青铜峡市瞿靖镇的清晨风冽气清。
杨江妹把行李塞进后备厢——去年,她和丈夫还是坐大巴回家,今年竟开上了小轿车。
1700公里的路程,夫妻俩来来回回,往返8年。
杨江妹的家乡在贵州省紫云县猴场镇,那里也曾是贫穷的代名词。20世纪90年代初,包括猴场镇在内的紫云县麻山片区还被称为另一个“西海固”。当地媒体对比过两地彼时的收入水平:“1990年,西海固人均纯收入237.1元,人均生产粮食544.3斤。1992年,麻山人均纯收入188.3元,人均粮食367.2斤。”
日子如果不是被贫穷揉皱,谁能忍心拖家带口背井离乡?
“菜客”是真苦。起早贪黑、迎着烈日,每天弓腰劳作十几个小时。“手肘顶在膝盖上,两边儿都磨破了皮。”杨江妹说,技术一天天磨得熟练,收入也连年上涨,“夫妻俩一个月能挣一万五,今年买了车,明年盖新房”。
看到“菜客”们往返宁、贵两地交通不便,谢超放弃割菜,转而开通了“紫云—青铜峡”客运专线。“之前每到10月底,车票靠‘抢’。这两年,临开车了还有空座位——坐大巴的少喽,很多人都开车回家啦!”谢超说。
瞿靖镇毛桥村一家菜场边的空地上,停满了“贵G”打头的小轿车,其中不乏奔驰、宝马等“豪车”。
“‘菜客’的收入高了,在当地才肯消费。”毛桥村党支部副书记沙润宁说,附近的瞿靖大集只有在3月至10月才红火热闹,“‘菜客’一回家,我们这里连集都开不起来了。”无“贵”不成集。每逢1、4、7日的瞿靖大集上,既有卖泡粑、凉粉、甜糕的贵州小贩,也有卖本地特产的宁夏摊主,双方都能自由切换着宁、贵方言,笑脸迎送着老主顾。瞿靖镇街道两旁,贵州风味的小餐馆比比皆是,很多当地人开的餐馆也根据“菜客”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的生活习惯,调整了营业时间。早晨10点多钟,光辉村的主干道上,就飘来一阵阵米粉香。
“每月15日,各菜场准时发工资。我留心观察,各村的快递量,下半月是上半月的两三倍。”瞿靖镇统战专干段娇说,同时,她还注意到,这些快递件里,儿童用品的占比越来越高。
“我们幼儿园在园幼儿82人,外地户籍的就有72人,其中,贵州籍儿童51人,占幼儿总人数的62.2%。”青铜峡市第三幼儿园瞿靖分园园长张艳说,为了照顾贵州籍务工人员出工早、收工迟的工作特点,幼儿园专门把教职工上下班时间各向前、向后调整了1个小时,“后厨的师傅还专门学了几样贵州小吃,时不时给孩子们换换口味”。
“在这里,孩子上学很方便”“出门买菜很方便”“看病也很方便”……采访中,“菜客”们用拗口的普通话,表达着对“新家”的接纳与依恋。
说起看病方便,金成妹感触极深。
今年7月,金成妹的小女儿刚刚出生,瞿靖镇社区医务人员上门随访时发现孩子黄疸不退,随即联系上一级医院专家指导用药。
“情况严重,急需入院。”经诊断,孩子必须入院治疗。青铜峡市人民医院立即派出救护车将婴儿转至吴忠市人民医院,因诊治及时,宝宝转危为安。
一场生命的护航,让“菜客”暖心更安心。
千里之外,虽然不是家,推开门的瞬间却全是乡音乡味;虽然是异乡,盏盏灯火里却闪着故乡的微光。
10月24日19时,伍四妹才顾上来幼儿园接5岁的双胞胎女儿。两个女儿都在瞿靖镇出生,两岁半入园,已是园里的“老生”。
这一天,是姐妹俩本学期最后一天在这所幼儿园上学,第二天天一亮,一家人又要踏上归程。
伍四妹一手牵着一个女儿,小姑娘蹦蹦跳跳,乡道旁的路灯把母女三人的影子融成一体。
“妈妈,明天回去了,明年咱们还回来吗?”女儿奶声奶气问伍四妹,用了两个“回”。
“回,当然要回来。”伍四妹温柔作答,“这里也是我们的家。”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黎 明 秦 磊 吴彩华 王潇翊 郑芳芳)
记者手记
包容,是最动人的治理
又到了候鸟回迁的季节。
这几天,大批贵州“菜客”背上行囊,踏上熟悉的回家路。1700公里,从宁夏到贵州,车轮滚过的是距离,更是一段被尊重、被接纳的安居旅程。
宁夏,每年迎来送往数以万计区外“菜客”,各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,让每个异乡人找到归属。
在这里,方言可以自由切换,米粉的香气能改变一座小镇的作息,幼儿园为外来务工子女延时服务,连快递包裹里都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。
这背后,是宁夏基层治理的细腻笔触——不以“外来”划界,而以“家人”待之。
小省区拥有大胸怀,小省区蕴藏大能量。
把异乡走成故乡——最动人的治理莫过于此:既包容生计,更安顿心灵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黎 明 秦 磊 吴彩华 王潇翊 郑芳芳)